九龍廟[山西]

九龍廟[山西]

位於河北省蔚縣城內西北城牆根。廟院坐北朝南,建在3米高的磚砌台基上。占地2944平方米。始建年代不詳,明清重修。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,有前殿、東西配殿及正殿。正殿前有鐘樓、鼓樓(已不存)。正殿為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,前設歇山卷棚頂抱廈,檐下施五踩斗拱,殿前有月台。鐘樓為單檐歇山頂,檐下亦施五踩斗拱,柱子及闌額、普拍枋保留了金、元時期建築風格。

基本信息

名稱

九龍廟九龍廟
九龍廟又名玄武廟或真武廟,因其位於河津市新城西北1.5公里的紫金山麓九峰之中而得名。

概況

它東望虎崗,西瞰龍門,南臨汾水,北枕紫金,三面盪空,居勢高峻,與河津舊城遙遙相對,是一處道教宗廟。該廟創建年代不詳。據現存資料參證,元、明兩代對北極之真武神頂禮膜拜,真武廟的興建在當時亦是空前絕後,故疑其至遲為元末明初所建。明萬曆及清康熙、道光、鹹豐、同治年間對其均進行重修或增建。1981年,河津市又對其進行搶救性維修,使廟貌煥然一新。九峰狀若龍,俗稱九龍頭,又因崗頭遍嶺青松翠柏,紫韻清幽,遠在清乾隆前就有“臥龍崗”之稱,鹹豐十一年(1861)崇文社王照離等人在創建崇文閣、純陽洞時,方題名為“麟島”。九龍廟後麟島之上,占地達1.2萬餘平方米。廟前山下朝殿坡陡峻,有台階160餘,登其上,入山門,經戲台,穿廟院東西廊房,再登階20餘到香亭(屬乾隆年間重建),正面金匾橫額書曰“威震黑河”。香亭後為獻殿,獻殿座南朝北,面闊三間,進深兩間,東西各跨僧舍一間。越穿廊便進入正殿,其內四周原有泥塑8尊,為真武侍衛。由正殿抵後宮即是真武神閣。由獻殿往西北有呂祖純陽洞、獻亭、藥王廟崇文閣,迴廊曲欄,節節登高。中經玉帝閣紫微大帝、三宮、三皇洞、老君殿,過南天門上棧道,到達頂峰朝天宮(已毀)。九龍廟其居勢突兀,高下懸絕,是一般古建築選址所難以類比的。

歷史沿革

提起九龍廟的來歷,眾說紛紜。據縣誌載,河津在秦朝時稱為皮氏縣,縣治在今太陽村東南,北面正對龍門(禹門口)。風水先生說,龍是皇帝的象徵,龍門象徵帝王之門,縣門不能正對皇門,因而皮氏縣城不許開北門,一開北門,就會有人造反,或出真龍太子。

九龍廟九龍廟
此後歷代沿襲,龍門縣、河津縣縣治均無北門,只能在東城牆開兩個門,縣城仍為四個門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446),因皮氏縣城被沙壓水淹,遂東遷1.5公里,並改皮氏縣為龍門縣,後來,為了鎮邪,就在九龍山崗陸續建廟,諸如禹王廟、雷公廟、藥王廟、山神廟、帝君廟、三皇廟、天神廟等等。到唐武后天授元年(690),唐朝皇后武則天改國號為周,正式當了女皇,這年秋天回故鄉并州(太原)文水縣祭祖。她從長安出發,取道韓城,過了禹門口,在龍門縣休息。夜晚,她發現龍門縣城北面霞光萬道,不解其因,縣令回答說:“此乃城北幾個小廟,夜放奇光是神迎聖駕,乃吉祥之兆。”武則天聽了十分高興,她篤信佛教,遂把中間一剎改名龍闕寺,令國庫撥銀擴建寺院。

北宋宣和二年(1120)梁山泊好漢武松與時遷火燒龍闕寺,龍門縣令上報朝廷,信奉道教而且自稱“教主道君皇帝”的宋徽宗,得知龍闕寺與梁山泊有關連,又怕龍門出真龍天子,即將龍門縣改為河津縣,將龍闕寺改為真武廟(即玄武廟),供奉北方之神玄武,以鎮北方金人南侵。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四神之一(古稱左青龍、右白虎、南朱雀、北玄武),後為道教所信奉。相傳他原是古淨樂國王的太子,生而神猛,越東海來游,遇天神授此寶劍,入湖北武當山修煉,經四十二年而功,成白日飛升,威鎮北方,號玄武君。

北宋大中祥符年間(1008—1016),因避諱,始改玄武為真武。宋真宗時,尊為“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”,簡稱“真武帝君”,號稱“真武大帝”。因真武大帝的生日是農曆三月三日,其飛升成仙之日是農曆九月九日,所以,‘每年的三月三、九月九真武廟都舉行盛大廟會,藉此紀念真武。後來,到元朝皇慶元年(1312),河津縣城又被汾水漫淹,再北遷一里高台(即今老城),一些信奉道教的人沿襲永樂宮崇拜呂洞賓,又相繼捐資增修了崇文閣、純陽洞(亦即紀念呂洞賓的呂祖洞,呂洞賓號純陽子)、三皇洞、玉皇閣、藥王廟、朝天宮、仿蓬萊、南天門等建築物,使真武廟成為一個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和旅遊勝景。真武大帝被稱為“無量祖師”,呂洞賓被稱為“純陽祖師”,故九龍廟也叫祖師廟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